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政务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发展计划
政务信息公开
 
发展计划
运河综保“十二五”规划
发表日期:2011-04-06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

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十二五”规划

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

前  言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的繁荣兴起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京杭运河(杭州段)及其沿河地带形成了特有的景观,在运河沿线留下了众多的史迹遗存、名胜佳景、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是杭州宝贵的资源。2000年,杭州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提出了运河(杭州段)“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方针。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把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确定为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几年来,京杭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经历了江河沟通、运河截污、综合整治、综合保护与开发建设四个阶段。“十一五”以来,市运河综保委围绕市委、市政府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的目标,连续五次推出新运河,运河综保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运河综保工程是杭州的生态工程、文脉工程、民生工程、竞争力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京杭运河(杭州段)“十二五”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是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运河综保委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对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总体要求,以《京杭运河(杭州段)战略规划》、《杭州运河新城(拱墅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核心段)旅游实施规划》、《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城市设计》、《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城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为依据,全面统筹运河综保和申遗工作。

京杭运河(杭州段)“十二五”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规划在全面分析运河综保发展背景和现实基础之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明确运河综保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规划以拟实施建设项目为载体,努力实现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和杭州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杭州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规划范围包括市运河综保委、各区指挥部、三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水上巴士公司、投发公司、运河余杭公司和香积寺等单位和部门实施的运河综保工程内容,规划范围与市运河综保委管辖范围一致。

规划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规划为未来五年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建设依据的纲领性文件,对市运河综保工作起指导作用。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运河综保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改善生态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拓展旅游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为我市做出了重要贡献,运河综保具备了高起点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基础。过去的五年,是运河大保护的五年,是运河大建设的五年,是运河旅游精彩亮相的五年,是运河综保管理不断创新的五年,是运河产业培育成效初现的五年,是运河文化研究深入推动的五年。

(一)现实基础

1、运河保护工程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可识别性”的原则和“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的理念,对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完成了塘栖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一期工程,对小河直街、大兜路、桥西、桑庐、水北街等5个历史街区进行了修缮,保护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完成了富义仓、航运公司、大河造船厂、长征化工厂、杭一棉等工业遗存保护,保护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完成广济桥和拱宸桥的修缮整治。

2、运河综保建设有序推进。2006年,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保一期工程竣工,首次推出新运河,完成了“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的建设,为运河综保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至2010年,运河综保二期工程建设按照“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洁”的要求,完成投资122亿元,先后开展了水体治理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绿化景观工程、路网工程、安居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建设,以水质改善、古建保护、企业搬迁、景观整合、“城中村”改造为重点,连续四年再推新运河。2007年建成“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2008年开通“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2009年建成“一寺一场三区三馆五街九路”,2010年建成“一带一园一馆二寺二址三居七路八街”,充分展现了运河综保的建设成果。“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改善了运河沿岸低收入阶层和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快了杭州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运河两岸建成了长约23千米的游步道,方便了市民和游客在运河两岸通行;投入运营漕舫船,成为“杭州创造”最生动的体现;建立水上公交系统,累计完成运输客流798974人次,为打造低碳城市交通系统及方便市民出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运河夜景亮灯工程,增添了运河的美景,丰富了杭州的靓丽。“十一五”期间,运河综保建设有序推进,使运河(杭州段)的新面貌得到展现,“还河于民”的目标基本实现。

3、运河旅游产品精彩亮相。通过运河大保护和大建设,运河沿岸形成了以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大兜路历史保护街区、水北街历史保护街区、塘栖古镇等区块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以富义仓、香积寺、三大博物馆、乾隆御碑等可玩、可憩、可游、可看、可听、可住的多元化、多功能的旅游业态单元,形成了以旅游集散中心、古埠码头、漕舫、水上巴士、沿岸慢行系统为基本骨架的水陆线路串联,运河旅游雏形初显,为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选择和休闲体验。

4、运河综保管理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市运河综保发展迅速,在综保委和指挥部领导下,先后成立和重组了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杭州余杭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水上公共观光巴士有限公司、三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香积寺等下属单位和部门。市运河综保委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体制优势凸现。市运河综保委及其下属各单位和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优化组织架构、落实岗位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组织运行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度目标责任分解,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广纳贤才,调整人员结构和提升人员素质;发挥员工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员工高效地工作,保证运河综保可持续性发展。

5、运河产业培育成效初现。以工业遗存及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为基础,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其与现代产业进行有效结合,大力培育运河产业。桑庐成为集建筑、规划、景观设计于一体的设计园区,大河造船厂将成为运河时尚文化体验中心,浙窑成为杭州第一个以现代陶艺品牌为主题的产业园区。结合各历史街区不同风格,开发定位鲜明、风格各异的旅游产品,小河直街集中展现民间风味美食,大兜路历史街区展现禅宗文化,重点发展中高档餐饮、会所,桥西历史街区展现国医国药文化,提供养生保健。

6、运河文化研究深入推动。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首位,运河申遗提升为国家工程,标志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正式启动。为此,杭州积极开展大运河(杭州段)及周边地区工业遗存、历史建筑的保护,运河历史文化的挖掘以及与运河沿线城市的申遗统筹。借各方专家之力,《杭州运河丛书》、《杭州桥》、《中国大运河开发史》等陆续出版,推动了杭州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入。“十一五”期间,市运河综保委与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共同成立了杭州运河(河道)学研究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等机构,制定完善了运河(河道)学研究工作章程、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厘定了运河(河道)丛书编纂出版“3+2”的工作思路。

(二)发展背景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总体较好,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演化,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求关系、治理结构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着新变化。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市发展基础较好,但发展的难度逐渐增大,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日益增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机遇和挑战并存。

1、运河综保面临“十二五”转型发展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建立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的机遇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是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进一步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运河综保要主动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趋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运河综保工作重点转变到资产经营、运河旅游国际化的培育和塑造上来,“十一五”运河大保护、大开发、大建设形成的有形资产及旅游资源向拥有资产产权转变,努力实现运河综保转型升级。

2、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对运河综保提出新任务。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杭州提出了建设“一基地四中心”的定位,要把杭州打造成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要积极开发“以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为主的古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杭州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很好地顺应了时代潮流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享受,也越来越多地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活动。休闲已经全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杭州致力打好旅游休闲牌,最终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运河综保的目标之一即为“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通过运河综保积极拓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是杭州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杭州运河综保提出新要求。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运河申遗已由地方、部门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我国重大文化工程之一。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协调机制初见成效,在推动保护规划编制、专项保护立法、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加强专题研究培训、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4、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对运河综保提出新挑战。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落实举措、扎实工作,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一步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增点、拓展新“蓝海”、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到2015年,我市将初步形成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民生保障一体化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运河综保将紧紧围绕这一精神,以运河综保为主抓手,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丰富工作载体、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共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运河综保工程范围不断扩展延伸、内容不断丰富,运河综保的困难也在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如征地拆迁与工程建设的矛盾、安置房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同步的矛盾、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短时间内完成新城规划建设的挑战,业态培育、物业管理和自有物业招商的挑战,工程管理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的挑战等,需要在未来五年中不断创新和努力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系统综合、品质至上、有机更新”七大理念,做好运河“保护、建设、管理、经营、研究”五篇文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综保工程建设和产业培育为主线,以运河旅游国际化为中心,以运河新城、塘栖新城建设和运河江干段“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着力落实运河综保工作在生态环境、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培育和资金保障领域的重点任务,着力推进运河综保生态环境工程、遗产保护工程、民生改善工程、产业培育工程、资金保障工程五大工程,努力实现“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运河综保三大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市区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市运河综保委在市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利用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杭州市运河综保委的工作重点由建设逐渐转变为建设经营管理并举。杭州市运河综保委下属江干区、拱墅区和下城区分指挥部、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杭州余杭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水上公共观光巴士有限公司、三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香积寺等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积极性,团结一致,形成合力,促进运河综保统筹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创新发展”的原则。运河综保工程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功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工程资金投入,实现工程建设资金平衡,以市场化手段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3、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生、和谐发展”的原则。运河综保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运河综保工程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安置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运河综保工程惠及广大群众、覆盖城市社区和郊区农村。坚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重视解决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问题,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4、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转型发展”的原则。运河综保转型发展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满足消费需求为动力,统筹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统筹运河综保工程建设和现代产业培育的关系,统筹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的关系,统筹综保目标、规划建设、资金筹措等全局和各主体局部的关系。同时,要发挥各责任主体积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分门别类,科学指导,在因地制宜、谋取实效和推广典型上下功夫。

(三)总体目标

要紧紧围绕运河综保“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不动摇。河于民。基本贯通钱塘江至余杭界运河两岸景观带、游步道,至“十二五”末新增景观带8公里,并同步建设慢行系统。改善运河自然生态,修复运河人文生态,让人们更好地亲近运河、感受运河、品味运河。申报世遗。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积极开展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基础性工作,配合实现国家文物局提出的“争取2013年提交京杭大运河申遗文本、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目标。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和利用运河(杭州段)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按照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要求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运河旅游功能,把运河市区段(钱塘江-余杭界)打造成我国运河旅游产品之金名片,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奠定坚实基础。至“十二五”期末,运河新城路网基本成型,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塘栖古镇综保工程基本完成,“运河申遗样板”目标基本实现;运河江干段“城中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十二五”期间,运河综保将围绕“生态环境、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培育、资金保障”五个重点领域,运河综保工程计划完成总投资约166亿元。至2015年末,基本完成运河综保工程建设任务,工作重点由建设转为建设经营管理并举,继续做好“保护、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五大重点领域的具体目标是:

1、运河生态环境工程目标是:建成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45条,隧道1条,河道整治7条,地下停车库6个,公园3个、绿化带景观约45万平方米,运河两岸钱塘江至余杭界景观带、游步道全线贯通。

2、运河遗产保护工程目标是:完成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和塘栖古镇综合保护工程,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营管理和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为重点,进一步做好运河申遗工作。

3、运河民生改善工程目标是:建设安置房约150万平方米,新建学校、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配套用房约12.2万平方米。

4、运河产业培育工程目标是:加快以富义仓、桑庐等为代表的文创产业园发展,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深入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创新,扩大总量,提升层次,按照便利化要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均等化要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实现物业(楼宇)招商面积30万平方米,力争开发物业50万平方米;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建成康桥物流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水上巴士运营里程达到229千米,基本达到“五水贯通”的要求,借助水上巴士、运河沿岸业态和工业遗存优化旅游业态,打造运河旅游精品,基本实现“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标。

5、资金保障工程目标是:整理土地约3000亩。

三、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生态环境工程

“十二五”期间,运河综保以“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努力实现运河综保范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大路网建设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投入。

路网建设工程。以形成结构合理、便捷畅通的水陆交通网络为目标,重点建设水陆交通枢纽,打造运河旅游集散中心;新建金昌路、丽水路、顾扬路、运河路、三新路、昙花庵路、车站南路等45条道路,实施过河隧道工程。

绿化景观工程。以构筑点线结合、串珠成链的绿色景观长廊为目标,重点建设运河景观带、宣杭铁路绿化带、小河公园、谢村公园和御碑公园,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努力打造“生态运河”。

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开展平安桥河、蒋家河、二号港的整治工程,提高运河沿岸自然景观品质。

(二)遗产保护工程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保护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留下了众多的历代民居、民间传说、名人足迹。运河申遗,离不开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存的保护和修缮。“十二五”期间,运河综保遗产保护工程重点开展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和塘栖古镇综合保护工作。继续深入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做好运河申遗基础性工作,为建设“人文杭州”出力。

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工程。夏衍是我国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先驱、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夏衍故居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二五”期间,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将以夏衍故居为核心,以夏衍电影文化为灵魂,以上世纪30年代杭州街巷风情为特色,完成“一园、一址、一馆、一城、一中心”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怀旧氛围的景点。

塘栖古镇综合保护工程。在塘栖古镇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以酒厂改造保护和乾隆行宫保护工程为重点,完成乾隆御碑公园、水北街特色街区、水南沿河廊檐的保护性开发;打造C岛核心商务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塘栖古镇开发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样板”,为最终成为运河名镇和国际旅游综合体奠定基础。

历史街区经营管理工程。进行小河风貌协调区、大兜路E区块危旧房改造工程,统筹协调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继续做好富义仓、香积寺、大河造船厂、桑庐、浙窑、运河工业三馆、国家厂丝仓库、长征化工厂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管理工作。

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和申遗工程。运河申遗是运河综保的三大目标之一。深入挖掘运河沿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辑出版《杭州运河(河道)丛书》、《杭州运河(河道)文献集成》、《杭州运河(河道)通史》、《杭州运河(河道)研究报告》、《杭州运河(河道)辞典》等,加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普及。在做好杭州市运河申遗工作的同时,加强与运河沿线其他省市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运河申遗衔接。

(三)民生改善工程

安置房建设工程。运河综保以“为民解难、为民造福”为宗旨,为民解难,就是要着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民造福,就是要延续杭州历史文脉、改善杭州生态环境、提升杭州的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解决好拆迁户安置房建设,是推进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重中之重。在努力做到“规划上要确保、面积上要确保、资金上要确保”前提下,要加快土地整理速度,加快安置房建设速度,使土地出让、拆迁安置、工程建设相互协调。建设高品位的住宅区,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十二五”期间建设安置房160万平方米(含10万平方米的配套公建),重点开展运河新城、运河江干段和塘栖新城安置房建设。其中,运河新城安置房建设105万平方米,江干段章家坝安置房和新塘、水湘社区农转居建设35万平方米,塘栖新城安置房建设20万平方米。

配套公建工程。重点建设桥西农贸市场以及水湘、新塘和章家坝幼儿园。新建市河地下停车场、水南地下停车场、小河风貌区公共停车场、小河公园地下停车场、谢村公园停车场和大兜路地下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新建义桥污水泵站和丽水污水泵站,提高沿线地区污水排放能力;完成供电、供水、公交、邮电等市政设施用地整理工作,加快推进运河沿线市政设施建设。

(四)产业培育工程

努力实现运河综保由建设向建设经营管理并举转型,依托运河综保物业和土地资源,进一步培育现代产业,使运河综保成为我市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运河特色街区培育和巩固工程。特色街区是展示地区经济发展、彰显社会文明,转变城市和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特色街区的成功打造将成为浓缩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征的集中亮点,成为反映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精神的综合象征,更是成为城市发展旅游的重要产品。以运河旅游为重点,不断创新三大历史街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以集聚老字号品牌美食,突出“最后运河人家”特色,打造运河休闲旅游重要节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要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线,吸引市民及游客,打造成一条以中高档餐饮、素斋、高端会所为核心特色餐饮街区。桥西历史街区以“怀旧”为主旋律,突出传承非物质文化等核心元素,打造成以博物展览、运河风情餐饮、酒店为核心业态的主题商街,使其成为运河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水北风情特色街以塘栖民俗及运河水乡文化特色为主,主打塘栖民俗风情。继续做好塘栖、小河直街、大兜路、桥西历史街区资产经营管理工作,运河特色街区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巩固。

旅游经济拓展工程。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是运河综保工程三大目标之一,运河综保工程为运河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十二五”期间将围绕运河旅游产品国际化,重点对运河旅游资源进行规划提升,将运河打造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国内游客和市民休闲游憩带。一是加快运河旅游硬件和软件配套建设。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停车场与码头的提升建设;完善各种引导标识、导游图的建设;根据游客接待量安排运河游船的制造和添加;丰富导游词,完善讲解系统,提高运河旅游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二是要加快运河旅游业态优化和调整。加快运河历史街区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运河旅游规模效应,加快运河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与招商;适时优化调整和完善运河沿线物业业态,形成运河旅游与运河沿线商业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三是加大运河旅游品牌的塑造与营销力度。加大资源整合,做到宣传的上下联动、统分结合、彼此互动、形成合力,由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开展运河旅游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加快运河整体品牌形象的包装与打造;建设运河旅游门户网站,启用引擎营销、网络预订等网络系统;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依托水上巴士开发运河旅游新品,增开水上公交线路和水上旅游线路;策划“三江两岸”旅游产品与城区“五水共导”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的整合包装,推出全新的水路观光游览线路。

文创经济提升工程。依托运河文保建筑和运河工业遗存,继续做好富义仓、大河造船厂、桑庐、浙窑、和长征化工厂等工业遗存的经营管理工作,大力发展文创经济。运河文创经济已有良好的基础,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我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该园在发展LOFT49、A8艺术公社、唐尚433、乐富·智汇园等已建或在建的产业基地的同时,进一步依托拱宸桥西大河造船厂等工业建筑和历史民居,打造运河天地LOFT文化公园等新的产业园,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建筑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印刷及包装业等产业。“十二五”期间,运河综保范围文创产业发展重点:一是提高运河文创产业集聚度,形成特色,提升竞争力。在城市有机更新上进行深入的探索,积极利用老厂房、老街区、农居等存量房产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城市文脉。充分利用楼宇经济发展的优势,研究楼宇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最佳结合点。二是加强运河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住宅、酒吧、餐饮、酒店、公交等配套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引进与文创产业相关联的其他配套产业,整合产业链,加快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从扩容到提质、从增量到增效的转变,增强园区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三是提高运河文创产业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会展的能力和国际交流程度,为我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

楼宇经济打造工程。楼宇经济是以楼宇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形态,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楼宇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运河新城和塘栖新城,集聚企业总部和配套高端商务服务,形成商务核心区和服务业集聚主平台。完成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以及天城广场商业和住宅开发。完成武林门坤和大厦和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招商、天城广场商业酒店招商和委托经营,扩展湖墅大厦、三大历史街区资产经营工作。完成康桥区块现代物流项目的建设。对运河新城和塘栖新城范围内商业经营性地块进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各居住组团、综合体楼宇,发展具有运河特色的总部经济和会展商务服务经济。

现代服务业集聚工程。运河新城和塘栖新城为我市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新城之一,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物流等,加快运河新城和塘栖新城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向新城集聚,构筑与杭州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城市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五)资金保障工程

确保运河综保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实现资金总体平衡。“十二五”期间,整理土地约3000亩,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土地出让工作。主要做好三大区块的土地整理和出让工作,运河新城范围整理土地约1300亩,江干区段(含市区段)运河范围整理土地约600亩,塘栖新城整理土地约1100亩。同步开展运河物业开发与经营工作,不断拓展运河物业新局面,实现经营上规模、建设上档次、运作出效益。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突出创新和学习。突出创新,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工程规划、项目实施方面,在市、县(区)协调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增强运河综保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加强学习。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十二五”期间运河综保的挑战和机遇,要加强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促进运河综合保护工作再上台阶。

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市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综保委下属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运河综保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组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进,切实解决规划实施中涉及的相关政策、规划、土地、资金等重大问题。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立以市运河综保委为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多层次协调机制。在运河综合保护规划、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资产的增值保值、经营管理上,充分发挥统分结合的体制优势。充分调动市、区、镇三级政府积极性,统筹协调,有机分工和相互协作,提高规划实施的保障力度。建立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对规划实施中遇到的拆迁安置、贷款融资、方案协调等重大问题,在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并确立责任人,保证信息的及时和准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包括综保委及所属单位和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建立规划实施工作制度,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分年度的实施计划,明确分年度目标、重大事项和项目的责任主体,对实施情况进行分年度考核。

(二)加强规划统筹

加强运河研究。加强对运河与杭州城市发展、人口迁移、产业聚合、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运河综合保护和开发对杭州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运河的深入研究,优化现有规划,更好地保留运河的民俗民风,全面真实地展示历史的信息,努力体现运河文化的多样性。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推进运河的保护、开发和申遗工作,用科学的思路引导规划、指导项目建设,为后人留下优秀的文化遗产。

完善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运河及运河周边的城市规划,包括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和完善运河相关专项规划、重要节点城市设计、重要工程项目方案设计以及运河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方面的专项及综合规划。

(三)加强资产管理

健全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是实现运河综保在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上进行“双转变”的关键时期,工作重点由建设转为建设经营管理并举,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协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管理,确保资产的增值、保值。一是要做强运河投资发展公司。促进文化旅游类资产、授权经营类资产、非经营类资产在运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效益,体现运河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发挥资产在促进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推进运河旅游国际化。授权投发公司经营管理文化旅游类资产,建立扁平化的运河旅游专业营销机构,加快内部机构的转型,建立灵活高效的、面向市场的旅游运营管理机制。二是要建立高效统一的旅游资产管理机制。运河集团建立旅游发展部、资产管理部(与运河集团资产处合署办公)和运河文旅资产运营管理公司(非独立核算);博物馆新建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公司,运河集团按照授权经营的原则提供博物馆开展经营性业务。

改善资产结构。随着工作重点逐步从建设转为建设经营管理并举,特别要注重资产结构调整改善,一是要逐步减少负债,增加投资性资金在项目建设中的比重。二是逐步增加经营性资产的比重,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三是调整股权结构,保持集团由大股东地位向绝对控股地位转变。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强引进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运河建设、管理、经营、综合性等方面的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制度。按照《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单位。定期开展人才需求和技能需求调查,制定符合需要的培训计划。要按照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每年员工的培训应不少于100小时。要把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通过挂职锻炼,定向培训等短期方式和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期机制。

建立人才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各岗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个岗位要有明确的、简便易行的、可度量的考核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对运河综保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鼓励人才勇于进取、奋发向上,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廉洁、有竞争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