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运河党建   >>   基层党建
运河党建
 
基层党建
新时代 杭州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发表日期:2018-02-07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

新时代的每一天都在拓展历史的边界,新征程的每一步都在召唤杭州的担当。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2018年GDP增速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数据背后,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和使命担当。

从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个“关键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杭州的高质量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发展“含金量”的提高,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淡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的追求,而更看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更看重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更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创业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缺一不可。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撬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潘伟红说,杭州大刀阔斧地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了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便民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大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竞争力。

在潘伟红看来,营商“软环境”也同样重要,“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随着杭州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人才、资本、技术、项目等高端要素纷纷集聚杭州。各类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应运而生,搅活了杭州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肖榕认为,一个企业愿意落地,一定是这个地方的产业环境土壤优渥,聚集效应放大。比如安防企业全国排名前三的企业都在杭州,那么配套安防的一些企业肯定也会相继在周围落地。他举例说,比如智能网联汽车这块现在空间很大,电子化正进入窗口期,像杭州大江东正在推进汽车制造,而很有可能萧山也会落地一个自动驾驶测试场,这些产业资源型的平台会给杭州的商业环境带来新的动力。

他也表示,如果能把国内的智能交通协会的标志性论坛引进到杭州,通过会展建立杭州的名片,然后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就能在品牌拓展方面逐步推动产业的落地。

立起实体经济“老底子”

新旧动能协同发力

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杭州市生产总值达到12556亿元,实体经济是“12556亿元”的坚实根基。杭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发展,既有目标,更有路径,自然有底气。

汪新来从事科技工作,他建议杭州要重视加强实体经济“科技+”工作,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加强实体企业科技投入、研发力度是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城市,杭州、深圳成为一对比对的典型案例,从产业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发现杭州和深圳的差异。杭州偏重信息经济、文创产业等,互联网氛围浓,制造业占比低,侧重商业模式创新;深圳的优势在实体经济,产业构成更为丰富,科技产业蓬勃向上,追求技术创新。”汪新来说,杭州在新的一轮技术产业变革中,应当有一些思辨。

他提出,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加大创新资源的集聚。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型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打造创新的天堂。其次是重点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特别是上市企业、行业龙头和优质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支持重点企业研究平台建设,培育更多的行业冠军、引领企业。另外应持续加大未来产业培育。瞄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可行的产业规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攻坚投入,引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的“独角兽”企业。

新旧动能协同发力,是杭州经济稳步向前的有力支撑。以数字经济、“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快速发展。

“我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转型升级,企业装备先进了,管理提升了,研发能力更强了,财务核算更精准了,企业实力强了,市场的认同度客户的满意度越来越高,研发和生产的产品越来越高端,企业得到了更好的、高质量的发展。”郑玉英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就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鼓励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企业上云、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支持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表达得很切实际又入情入理,既鼓励了企业发展又提振了企业家信心。

“说实在的,企业要发展好,要走在行业前列,就必须紧跟形势紧随潮流,必须从方方面面去提升,去创新。”郑玉英说。

实体经济“老底子”立起来,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扶持,也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形成亲实业、重实业的社会风尚。

“我自己是做茶叶的,龙井茶驰名海外,包括丝绸、茶叶、瓷器、宋文化等等,它们都是杭州的金名片、软实力,不仅有历史沉淀,更有世界地位。因此在经济大潮中,对于传统产业的扶持和振兴,也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祝百昌说,在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果传统手工艺、农产品无法形成产业化规模发展,可能就会迅速萎缩,退回到小作坊、夫妻店式的经营,对于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

他希望政府能更关注这些传统行业里的中小企业,给他们多一些的发展空间,在用电、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

抓牢人才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吴谦对于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推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支持之江实验室、达摩院建设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吴谦认为,在拥江发展的战略背景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下,服务、支撑好新型科技创新载体发展,对于提升营商环境、加快人才集聚,具有重要意义。

“之江实验室和达摩院,一个是高规格的事业单位,一个是企业研究院,体现了政府对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新型科技创新载体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政府把支持新型创新载体作为支撑科技发展的实践路径,来解决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一个思路。”吴谦说,杭州具备良好的城市创新基因,这些机构选择在杭州创业,首先是认为这里不存在“创新风险”,都愿意来。再加上“最多跑一次”改革、特色小镇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等多个政策叠加,为这些新型创新载体发展,及平台背后的产业、人才、资本、市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才集聚将持续推动杭州的活力创新,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吴谦说。

“2016年,杭州人才净流入高达8.9%,全国领先;去年,杭州人才流入率和海归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首位。杭州为人才出台了不少的配套政策,要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知晓度。”潘伟红说,从“人才新政27条”到“人才若干意见22条”,杭州揽才可谓是不遗余力。一方面,要提高政策的知晓度,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项目申报的针对性指导。

去年,杭州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位。当下,杭州已引进外籍人才6150名、海归人才4068名。人才来了,也需要用配套服务留住人才。

“对我们服务业来说,意味着需要从传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有品质的家政服务。比方说过去我们开一个门头招揽生意,来的人也不穿工作服,但现在扫一扫二维码,直接在手机上下单,上门的服务人员不仅穿工作服,而且提供标准化流程的服务,让消费者感觉享受到真正的品质服务。” 陶晓莺说,许多国际高端人才在杭州主要还是住酒店,因为没有人帮他们打理生活。要让他们长期在杭州安居乐业,需要提供配套的服务。

“外籍人才最关注的问题基本上有三个:看病、小孩子读书和家务管理等。要让他们安心在杭工作生活,就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陶晓莺说,为国外高端人才提供各类福利与细致的服务是在民生范畴上对人才的一项福利,以此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增强对杭州的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

她建议,开放相关政策,引进外籍家政专业人员,为外籍、海归等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便利的配套措施。

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面对继往开来的新征程,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开拓进取,杭州一定能交上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发展新答卷。